Home文民部落文章內容

這個版本沒有屈原 端午節另一個由來

2021/05/21

  • 文民編輯部
  • 2023/06/21
  • 4094

端午的防疫神草、避瘟疫民俗

端午節的由來:「飛龍在天」、天中節、龍日節

沐蘭湯

除穢辟邪

菖蒲、艾草

天中五瑞

台灣端午揷榕樹葉的故事

端午節吃粽子

蛟龍的剋星:苦楝葉、五色線

歷史上最早的粽子

送肉粽的含義

端午祭祖拜地基主

端午節的由來:「飛龍在天」、天中節、龍日節

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五、端陽、重五,而老一輩又習慣稱為五日節、五月節。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除了屈原的故事外,其實還有很多種說法,早在周朝五月五日就已經是個特別的日子了,還記得二月二的龍抬頭嗎?從天象的觀點來看,二月二是東方蒼龍七宿中角宿出現的日子,就像是沈睡的巨龍甦醒抬起頭,而五月五日這天,則是蒼龍七宿整個飛昇到正南中天的位置,也就是十二地支「午」這個位置,被視為飛龍在天的好日子,因此端午也有「龍日節」、「天中節」的說法。

九毒日、爛五月

不過既然是「飛龍在天」的好日子,為什麼五月五又被視為毒日呢?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農曆五月很早就被認為是毒月、惡月甚至是死月,所以端午就有許多避除毒物、疫病的習俗,也許正是這時候的天氣悶濕溫度高,各種蚊蟲、毒蟲,病毒、黴菌都在這時候滋生,各種食材、物品也容易腐壞而有「爛五月」的說法,濕熱的天氣不僅讓人容易不適、也容易讓人生病,也許毒月毒日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;另外,關於端午的毒還有個說法,據說端午是「九毒日」之首,農曆五月有九天被稱為「九毒日」,有相當嚴厲的禁忌,雖然在實際操作面民間並沒有很盛行但是卻也廣為流傳,而這樣的說法據說跟黃帝內經、道教的地臘日都有關,有興趣的文民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詢喔。

沐蘭湯

說完了五月五的毒,現在就來聊聊端午節的民俗,前面提到端午習俗由來已久而且說法眾多,在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後,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端午節形式,所以端午這天的民俗活動非常多,非常豐富而且以防疫、去病、避邪的習俗占了大多數。端午節自古就被視為毒月毒日,古人認為潮濕又炎熱的氣候不僅容易讓身體不適,也利於細菌病毒的繁殖,加上這時大部分的毒蟲、蛇蟻也都已經出來活動,所以人們就在端午時分進行各種除瘟、防疫、去蟲的活動。古書記載用蘭草熬湯來沐浴這就是沐蘭湯,蘭草是一種帶有香氣的菊科植物,藥名為「佩蘭」。

根據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,蘭草除了可以化濕利水解暑外,還能「殺蠱毒,辟不祥。久服還能補中益氣,輕身不老,通神明」等奇效,在現在藥理中,蘭草中的許多成分如「聚傘花素」及「乙酸橙花醇酯」都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喔。想想在炎熱的天氣洗個香香的藥草浴有多麼舒服,對衛生情況不如現在的古代來說,在五月這樣炎熱的季節鼓吹用蘭草湯來沐浴不但可以去病防疫,洗完也是神清氣爽自然可以一掃霉氣。

除穢辟邪

對於沐蘭湯的定義,到了今日也變得更加廣泛,除了蘭草之外,民間也會把艾草加上抹草、桃枝、芙蓉、菖蒲等拿來泡水或熬煮,再用來沐浴或是象徵性的洗手洗臉,據說有消除穢氣、趕走病氣、陰氣等淨身避邪的作用,之後更衍生出在蘭湯裡加入「淨符」、「香火」、「鹽米」用在參加喪禮、掃墓完等活動後,或是應用在民間所謂的「沖到」、「煞到」、「驚嚇到」等情況,用途相當廣泛。

艾草

菖蒲、艾草

說到端午,就不能漏掉「菖蒲跟艾草」,端午節除了粽子跟龍舟外,揷菖蒲跟艾草就是最常見端午的民俗之一了,傳統文化中認為,菖蒲生長在水邊,它的葉子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因此被稱為水劍,有「蒲劍斬千邪」的說法,可以令鬼怪退避三舍;而艾草在台語稱為「呵一啊,四聲」)同樣能驅除鬼怪,更可以殺菌除蚊蟲,對人的身體也大有助益,在民生用途相當廣泛。

天中五瑞

民間盛傳菖蒲、艾草與石榴花、大蒜、龍船花為「天中五瑞」又稱為「五端」,是蜈蚣、蛇、蠍、蟾蜍和壁虎這5毒的剋星。事實上,無論是菖蒲還是艾草,大蒜還是石榴大都氣味強烈,具有消炎殺蟲,抗菌的功效,所以人們就認為它們能避邪、驅瘟驅蟲、淨化空氣。關於端午的藥草還有一個說法,那就是這天草藥神會下凡,所以端午採集的草藥最為靈驗,有「端午節前都是草,到了端午便成藥。」的說法。

關於端午揷蒲艾,在台灣呢,還有一個特別的做法,除了菖蒲和艾草之外,人們還會插上榕樹枝來辟邪。因為人們相信榕樹葉有避邪功能。台灣就有一句俗諺說:「插榕樹卡勇過龍」、「插艾卡勇健」。據說揷榕樹枝葉這個習俗的由來跟「黃巢之亂」有關。

台灣端午揷榕樹葉的故事

黃巢是唐朝山東人,有殺人800萬的惡名,有一天黃巢在路上遇見一個婦人,帶著兩個孩子逃難,身上背著大孩子,手裡牽的卻是小的。黃巢覺得奇怪,就問婦人為什麼不背小的牽大的,這樣不是比較辛苦嗎?沒想到婦人回答說,小男孩是我自己生的,大男孩是伯父的。但伯父全家都被黃巢殺了,只留下這麼一個男丁。我還年輕可以再生,萬一黃巢追過來了,我可以丟下自己的孩子,來保全伯父家的唯一骨肉。」。

黃巢聽了深受感動說,我就是黃巢,你回家去吧!我不殺你。婦人反問說,你不殺我,但又怎能保證你手下也不殺我呢?黃巢叫婦人回家後在門口掛上一把榕樹葉,他便會命令手下,凡是門口掛有榕葉的人家都不能殺害。於是婦人回家後便告訴大家在門口掛上榕樹葉,最後讓大家都逃過一劫。而當天正好是端午節,所以掛榕樹葉也成了端午的習俗之一,而這個習俗也隨著先民來台而帶來,除了菖蒲、艾草在門口揷上榕樹葉是台灣端午常見的景象之一。

肉粽

端午節吃粽子

說了這麼多,端午節的主角還沒有出場呢,那就是粽子啦。屈原的故事,可以說是從小就耳濡目染。屈原跳入了汨羅江輕生後,老百姓非常難過,擔心河裡的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,所以就把食物丟入江中,希望魚蝦讓們吃食物不要啃食屈原的身體,後來又擔心食物被蛟龍吃掉,所以把米飯用樹葉包起來裡投入江中,久而久之流傳下來的粽子就是現在的模樣啦。

蛟龍的剋星:苦楝葉、五色線
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說法,《續齊諧記》就有一段關於屈原投江後的記載,據說屈原在五月日投汩羅江死後,楚國人相當難過。每年的五月五日他們就會用竹筒貯米,投到水裡面來祭祀屈原。有天一名自稱閭大夫的人告訴大家,這些祭品常常被河裡的蛟龍竊走,如果可以用苦楝的樹葉加上五色絲線來捆綁的話,蛟龍就不敢再竊取了,因為苦楝葉跟五色絲線都是蛟龍所害怕的.....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,人也會佩戴苦楝樹葉,用以避邪。

歷史上最早的粽子:角黍、鹼粽

聽完了屈原跟粽子的傳說,那你知道歷史上粽子的是什麼模樣嗎?其實粽子最早被稱為「角黍」,關於「角黍」的記載,最早出現在西晉,西晉成書的《風土記》就記載「「用菰葉裹黍米,以草木灰水煮之,令其爛熟」的作法,這裡面提到的黍米是一種類似小米的黃色穀物,也是五穀之一,比起小米顏色更黃,吃起來也更黏,將角黍浸泡在草木灰水也就是鹼水的方式就是鹼粽的做法,在南北朝時有所謂「黃甘粽」出現,不難想像就是我們吃起來QQ看起來金黃,甜甜的鹼粽了,而到了明清以後粽子逐漸變成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形式,餡料也更多如豆沙、豬肉、板栗等等,更加豐富多元。

送肉粽的含義

還記得送肉粽嗎?有些地方對於肉粽有一些特殊的忌諱,這裡要提醒大家,不要隨便送人家成串的粽子喔,如果要贈送粽子,最好把繩結剪斷,不要成串送人喔。此外粽子,也有吉祥含義啦,像是對考生來說粽子就有「包中」、「中榜」的意思,這也讓粽子成為祝福應考學子,金榜題名的好預兆。說起台灣的粽子,真的是太豐富了,像北部粽、南部粽,客家粽還有原住民粽,種類真的很多,並且口味多到讓你覺得自己有選擇困難症,那,就都來一個吧。

端午祭祖拜地基主

最後別忘了,端午也是祭拜神明祖先的日子,當天也別忘了準備幾顆粽子祭拜地基主喔!祭拜的方式跟過年、元宵大同小異,只是多了一些應景的粽子。

相關標籤 :

按地區搜索
按類型搜索節慶
文民部落
從活動月份搜索節慶
尋找縣市節慶
閱讀縣市相關文章